前段时间和朋友驱车经过325地质队在淮北市杜集区旧址,看到还有两间废弃的屋子在路边坚挺,其余的一切都湮没在矿区的塌陷坑中去了。刚入职325队时的情景又一慕慕地在脑海中浮现。
那是1991年7月刚从地质学校毕业的我一走进单位大门,看到道路的两边是一排排陈旧、潮湿、低矮的职工住房,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萧条惨淡的景象,心中对自己选择的地质专业而产生了怀疑。那年来了十几个毕业生,也是从各大院校分配来的,脸上也是一种失落的表情。
刚到没几天我和几个同事就被分配到涡阳刘店煤矿二井田项目组,当坐在卡车上看到车上破烂的行李,泪水不禁在眼眶上打转。项目组坐落在租住的农村的土房中,四五个人住一起,食堂和钻机一起,每顿就是一个菜就着米饭或者啃着馍,生活十分艰苦。我们岗位是地质技术员,钻机离住的地方十几里路不等,不下雨就骑着队里发的除了铃铛不响其他都响的破自行车去钻机。一次一个叫李树旺的同事骑车去钻机,骑着骑着自行车大杠突然断裂,人也摔进了沟里。晴天还好,一到雨天地里的淤泥能没到膝盖,特别怕晚上一见煤就要去钻机取样,周围黑黢黢的,每当经过村东头老坟地感到十分吓人。野外虽然艰苦但是项目组的老同志对我们都很关照,手把手教我们编录、写报告,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敢担当,有一次我看的18#机丢了一层煤,当时的负责人袁建就及时上报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我们对老同志十分的尊重,就像自家兄弟一样,后来他们都走上了高一级的领导岗位,我们是真心的佩服。
随着地质行业的下滑,我们从1994年就逐渐从野外回到了队部,没了计划内的任务,工资也难以发放,队里根据当时经济形式原先在一起的同事去了上海工程队,我留在了岩土淮北分公司,工作环境变好了,但是工资挣不起,往往几个月也不发工资,公司还要向大队缴纳各种保险、水电费、房租费,大部分年轻人自己打工去了,单位也几年不进新人,年轻人找个对象都成问题,感觉那段时间是325队至暗时刻。
自2007年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整个经济形式逐渐好起来,每年单位进来十几个大学生,队伍在扩大、技术在更新,野外作业车接车送。野外工作用上了先进的设备,产值逐年增长,收入逐年提高。特别是汪冬生队长成功争取的“三个一”工程,每人一套房解决了职工住房问题、一栋办公楼终结了325队无办公楼的历史、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使队伍更加稳定给单位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局劳模、局先进、淮北好人。张育文队长带领大家建起了陈列馆与队史馆和运动馆既宣传和继承了325队的光荣传统又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
岁月沧桑、时光如水,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在我队始终闪光,在一代代地质人心里生根发芽。
时光荏苒,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走在干净整洁的单位大院内,看见那因忙碌而加班的办公楼灯光,想想困难的过去与辉煌的现在,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堵在心头。时代在变迁、改革在深入,几代人的火热奋斗都奉献给了地质事业,我们的青春无悔。(经审支部 费存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