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淮北平原的风又一次拂过钻探队的红旗,325 地质队的年轮已悄然画过七十圈。站在这方被钻塔与罗盘丈量过的土地上,指尖抚过泛黄的地质图,1955 年那个春天的泥泞与星光,忽然就从历史深处漫了过来 —— 那是 "第一钻" 的印记,是七十载岁月抹不去的精神胎记。
七十个春秋流转,总有些画面在时光里愈发清晰。还记得那 70 个背着帆布背囊的年轻人吗?他们从地质学院的课堂走进皖北的荒野,脚下的茅草没过膝盖,手中的地质锤敲醒沉睡的岩层。半年时间,2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他们用脚步梳篦过,当《苏皖北宿县、萧县一带煤田地质报告》油墨未干,淮北大地构造的面纱第一次向新中国展开 —— 那是拓荒者的眼睛,在未知里找到光亮的模样。
老照片里的茅草屋总在记忆里摇晃。漏雨的屋顶下,木板拼的床榻铺着补丁被褥,废旧报纸糊的窗棂挡不住寒夜的风,吊炉里的烟尘熏黑了年轻的脸庞。可照片上的人总在笑:有人对着矿石收音机歪头听新闻,有人抱着口琴吹着属于拓荒者的歌谣,三十多个从长春、北京、武汉赶来的学子,把青春的光揉进了淮北的暮色里。没有路,就把脚印连成路;没有电,煤油灯的光晕里照样画出地质剖面图。原来最苦的日子里,真的能长出最甜的期待。
那口在烈山陆庄打下的钻,该记得多少滚烫的故事?八十三天的日夜轮换,老战士的绑腿磨破了几层,抗美援朝老兵的手在钻杆上勒出了血痕,当第一缕煤屑带着地底的温度涌出来,他们或许没想到,这一钻竟拉开了淮北煤田开发的大幕。后来的十级台风里,九部钻塔轰然倒塌,两名工人永远留在了他们勘探的土地上,活着的人抹把泪,五天就让钻机重新轰鸣;数九寒天,结冰的泥浆池里跃进出一个个滚烫的身影,分不清是汗水还是冰水,只知道不能让钻头停在半途 —— 这些穿工装的战士,把 "报国" 两个字,刻进了每一寸进尺里。
总有人问,是什么让他们在匮乏里创造奇迹?看看那些被磨得发亮的钻头就懂了:美国的旧钻机、日本的老钻杆,在他们手里竟生出属于自己的新模样。1957 年的洪水漫过钻塔时,四个油桶绑成的 "渡船" 上,馒头和钻具一起颠簸,露出水面的钻机像不屈的桅杆,在浊浪里写就 24 小时不停工的传奇。"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这句写在钻探日志扉页的话,后来成了三十多平方公里勘探版图上最坚硬的坐标 —— 他们探明的 3.46 亿吨煤炭,二十多种矿产,哪一样不是从 "不可能" 里凿出来的光?
七十年了,那些住过 10 平米平房的前辈,那些拿着微薄工资却从未抱怨的开拓者,或许早已白发苍苍。可当 "国家功勋地质队" 的牌匾在阳光下闪光,他们当年在地质记录表上写下的话,依然在岁月里发烫:"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最高报酬。" 如今,戴圩孜的茅草屋成了精神课堂,老地质员的故事还在新人耳边回响,"美玉" 地调岗的姑娘们接过了罗盘,"传本" 突击队的红旗在新项目工地上飘扬 —— 原来精神真的会发芽,在七十载风雨里长成参天的模样。
站在七十年的坐标上回望,"第一钻" 早已不是某个具体的钻孔。它是开拓的钻头,在时代岩层里不断掘进;是不灭的火炬,照亮从煤田勘探到生态修复的转型之路;是滚烫的初心,让每一代 325 人都记得:我们从泥泞里走来,向着光亮处走去。
风又起,钻塔的影子在夕阳里拉得很长。七十年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那口最初的钻,永远向着大地深处,永远向着时代前方,打出属于325地质队的,新的光亮。(纪检党支部 吴春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