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载光阴流转,站在325地质队熟悉的大门前回望,2008年那个拖着行李箱、满心惶惑的南方姑娘,仿佛就在昨日。赣南的青翠山水与淮北的辽阔平原,曾是那么遥远的不同世界。未曾想,这片曾让我倍感孤独的异乡土地,竟在时光的浸润与无数温暖的包裹下,悄然融进了血脉,成为了我生命无法割舍的故乡。而这一切,都源于325地质队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尤其是那位没有血缘却给了我如父爱般的亲人——食堂的李叔叔。
初来乍到,化验室的瓶瓶罐罐是我的战场,也是我感受“家”的第一站。我这个“南方姑娘”成了大家呵护的对象。同事们怕我听不懂方言,尽量用普通话跟我交流,是初来最温柔的接纳。而李叔叔,则是这份接纳中最恒久的暖阳。
他总记得为我留一份米饭,那份细心,是对游子饮食习惯无声的尊重与疼惜。多少个因实验不能间断而错过的饭点,推开食堂的门,总能看到李叔叔等待的身影。灯下那一碗为我而留的、尚有余温的饭菜,驱散的不仅是饥肠辘辘,更是心底初来时的寒凉。一次重感冒,化验室的赵姐二话不说把我拉回家,一碗特意加了红糖、滚烫的姜汤递过来,是北方质朴的关怀,更是“家人”直截了当的心疼。而李叔叔的关爱,则如涓涓细流,贯穿了每一个平凡或特殊的日子。
每逢佳节,当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李叔叔总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份落寞。“丫头,心里不得劲了?”他关切的眼神总能穿透伪装,“别难过,有叔呢!”他放弃自己的假期,只为让我这“离家的孩子”吃上一口热乎饭。“过节不许提(放假)!”那不容推辞的语气里,裹着父辈固执的疼爱。当我笨拙地想减轻他的负担,谎称外出,却总被他轻易“识破”:“回来了啊!”那带着了然与关切的问候,让我在“谎言”被戳穿时,感受到的只有铺天盖地的暖意。最让我泪崩的是他头痛欲裂时发来的短信:“小彭,今天你自己在外面吃点好吗?叔头痛得厉害,实在对不住…” 那一刻,泪水毫无预兆地决堤——是感动,是揪心,更是深深的自责。他都这样了,心里惦记的还是我有没有饭吃!而我,除了干着急,什么也做不了。
他病痛缠身,念念不忘的却是我是否挨饿!这份沉甸甸的恩情,这份超越了职责、超越了血缘的牵挂,让我在千里之外,拥有了最坚实的依靠。无论多晚,食堂的灯为我而亮;我的口味偏好,他烂熟于心;一句“我闺女跟你一般大,也在外面…我懂”,道尽了所有疼惜的根源。人们说我幸运,是的,我何其有幸,在他乡得遇此恩重如山的叔叔!
这份温暖,是325队大家庭的底色,也滋养着我的成长。从化验室的技术磨练,到办公室的行政挑战,再到总工办的跨专业挑战,每一步都离不开同事的扶持、领导的信任。我深深明白,是325队给了我成长的沃土。十七年,我从一个听不懂方言的异乡人,变成了能说地道淮北话、扎根于此的地质人。那些化验室的器皿轻响、办公室的键盘敲击、野外的钻机轰鸣,早已谱成了我生命中最动人的乐章,而李叔叔那句“孩子,多吃点”的叮咛,则是这乐章里最温暖、最安心的和弦。
值此325地质队建队70周年的荣光时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感谢您,我的325队! 感谢您收留了一个漂泊的游子,塑造了一名合格的地质战士,更成就了一个把根深深扎在淮北的新家人。您不仅给了我工作的平台,更给了我一个真正的“家”。
感恩您,我的李叔叔! 您用日复一日的烟火气,用不是父亲胜似父亲的深沉大爱,焐热了一颗思乡的心,在我生命里刻下了最温暖的印记。您的恩情,如山似海,我永生难忘!
未来,我将怀着对这片土地、对这个“家”、对李叔叔的无限深情,继续秉承“第一钻”的精神,与我的325地质队一起,向下一个辉煌的十年、二十年,坚定前行!因为这里,早已是我的故乡,是我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食堂窗口那盏灯,不仅照亮了晚归人的饭盒,更照彻了异乡人精神皈依的路径。地质队的意义,不只在于钻探地层深处的矿脉,更在于以人心为钻头,在人与人之间凿通了一条条温暖涌流的情感矿脉。
李叔叔手中一饭一蔬的日常关怀,如地质锤般敲开了冰冷异乡的岩层,让生命深埋的暖意汩汩而出。所谓故乡,原非血脉与地图上的标识点;它是在时间与恩情中逐渐显影的心灵底片——当异乡人内心的荒原被善意浇灌成沃野,漂泊的孤舟便自然抛下了灵魂的锚。
李叔叔的平凡身影,与325队默默运转的钻机合二为一:都向下深扎,都向上托举——一个托举着地质队员的胃与心,一个托举着大地深处的宝藏与荣光。这便是在机械分工时代里一种可贵的“人”:岗位与地域的边界皆可被温情穿越,从而在岁月中凝结成真正永恒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