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 安徽省地矿局 | 淮北市政府    今天是: 繁体中文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建队70周年 - 我和325队
钻塔下的青春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10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藏在我手机相册里的珍贵照片,每每翻看总会不由觉着地质事业是热辣而滚烫的。这些热辣滚烫的瞬间像坐标点,在2022到2025的时光轴上,串起我与 325 地质队共同走过的轨迹。

       第一张照片是在2022年11月4日,是我第一次和汽车钻出去干项目。五点半的天光刚漫过龙脊山,那台有着光辉岁月痕迹的汽车钻披着露水停在队部大院,轮胎碾过碎石路的声响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我举着手机蹲在车头前拍照时,镜头里闯进半张老杨的脸 —— 他正往工具箱里塞黄油枪,安全帽的带子斜挂在脖子上。“小张,钻杆比自拍杆沉多了。” 他的笑声混着发动机的轰鸣,成了我地质生涯的第一声背景音。钻孔不断向下延伸,当达到7米深时,我们遇上了淮北的标志地层 ——“青黄杂”,泥浆池里浮起的石英砂,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撒了一把碎钻,随着泥浆的晃动轻轻摇曳,汪工教我用测绳量岩芯采取率,指尖的老茧蹭过我的手背,像砂纸磨过新木。

       第二张照片藏着个温暖的意外。2022年春在某中小桥勘察时,乡间小路被暴雨泡成了烂泥塘。一辆农用三轮车陷在我们钻机边上的小坡里,车斗里的桶装水眼看要被打翻。王师傅扯下安全帽往我手里一塞:“走,搭把手!” 照片是路过的村民拍的,画面里三四个穿工装的身影正弓着腰推车,我的雨靴陷在泥里只露出鞋帮,身后钻塔的影子斜斜切过田埂。后来老乡硬塞给我们一兜刚摘的草莓,沾着泥水的红果子甜得发齁。老杨把草莓分给钻机操作手时说:“咱们地质队走南闯北,脚底下的路要修,人心上的桥更要搭。”我听着这话,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暖烘烘地填满了,原来地质工作不只是和冰冷的岩石打交道,更有着这般温暖的意义。

       第三张照片是在旗杆楼铁矿基建工程勘察时拍的。2023年5月5日,基建勘察的进程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打断,凌晨五点,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停留在零下一度。我抱着RTK站在剥离台阶上,呼出的白气在安全帽面罩上结了霜花。照片里的钻机正在进行岩心钻探,钻杆旋转产生的热量让周围的空气都微微扭曲。那天我们打了两个孔,汪工用铲刀铲出原状土新鲜面,光滑的新鲜面在阳光下泛着闪闪光泽。“这可是咱们以后经常干的活。” 他把铲刀交给我手里,掌心传来冰凉坚硬的质感,“记住这种分量,这是地质人的责任。” 收工时我才发现,仪器杆子下的积雪被钻机烘化了,在冻土上积出小小的水洼,倒映着钻塔和漫天晚霞。

       第四、五、六张照片是在湖北宜昌干铁路勘察项目时的记录。从夏日炎炎干到凛冬将至,无数个汗流浃背累计出标段进尺第一,不单单是速度快,在质量上也严格把控,从前期培训、中期检查到终孔验收,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2023年晚秋的山雾浓得化不开,测绳上的刻度被湿气浸得发胀。有天凌晨三点,钻机现场突然打了好几个电话过来,我拖着略显疲惫的身体仔细聆听现场的突发情况(定向孔,处于无人区,信号极差)。汪工隔着对讲机喊:“别怕,按预案来!” 后来他指着三维地质模型给我复盘,红色的富水断层像条盘踞的蛇,“现在有新技术撑腰,但老祖宗传下的‘看、问、量、测’不能丢。” 在山坡上望着钻机的背影,以及蹲在坡上仔细查看岩芯的画面,都藏着我们在宜昌的汗水与坚持。

       第七张照片记录着宿州的抽水试验。2024年,简易废旧小学的灯亮着,我和同事正盯着水位计量程。地质套管里的水面像呼吸般微微起伏,每三十分钟记录一次的数据要精确到毫米。远处村庄的狗叫声此起彼伏,蚊子嗡嗡地撞在防蚊灯上,发出细微的噼啪声。有天突然断电,我们摸出备用手电照着笔记本记录,光柱里浮动的尘埃让我想起大学实验室的标本柜。当最后一组渗透系数计算完成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我把沾满泥点的记录纸铺平在膝盖上,欧阳在旁边用红笔圈出关键数据,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竟比抽水机的轰鸣还让人安心。

       第八张照片记录了除野外艰苦的工作,队里也有丰富多彩的职工和团委活动。相山公园的树影被夏日的光揉碎,在草地上漾成一片晃动的光斑。我们这群地质青年,像刚从岩层褶皱里‘冒’出来的新岩芯,带着山野的泥土气,暂别了钻探的轰鸣,带着钻塔下的风尘,来赴团旗的约 —— 这面红得像矿脉的旗,早就在我们心里扎了根。

       团旗红得热烈,像地层里那抹倔强的矿脉。咱手里没握着地质锤,却把青春的劲儿,都凝在这面旗上。野外时,星空是守钻孔的陪伴;此刻,公园的风、身边的人,是另一种滋养。地质人的故事,一半在深山钻塔,一半在这烟火与自然交融处,用眼睛当镜头,把这瞬间存进青春的 “岩芯库” 。
       如今这些照片被我洗出来压在宿舍里桌子的玻璃板下,现在队里既有新配的无人机设备也有 AI 地质分析系统。如今用无人机三维建模时,屏幕上的等高线自动生成矿山的立体模型,那些曾经用脚步丈量的山坡,在数字世界里成了可触摸的网格。但我总会想起第一次推三轮车时掌心的温度,想起宿州简陋宿舍里共享的那碗泡面,想起欧阳说的 “机器能算出岩层走向,却算不出人心的分量”。
       星空的璀璨从不是凭空闪耀,它映照着前人踏过的荆棘与坦途;未来的画卷也从不是空白铺展,手中的接力棒早已蘸满了薪火相传的温度。仰望时,让星光与足迹共鸣;前行时,让期望与步履同频。
       今年是 325 地质队七十岁生日,我站在新修缮的地质博物馆里,指尖拂过展柜里锈迹斑斑的地质锤。玻璃柜对面,全息投影正演示着当代钻探设备的运作原理,光影流转间,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七十载的风雨历程,一代代地质人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这份辉煌,而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忽然读懂了那些照片里藏着的密码 —— 无论是汽车钻旁的晨曦,还是傍晚的推车身影,都是“第一钻” 精神在时光里的不同模样。当无人机掠过钻探区的上空,当 AI 算法解析着亿万年前的地质密码,我们依然在续写着同一个故事:关于大地深处的秘密,关于一群人与一座队的约定。(勘察党支部   张远凯)
 
 
主办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5地质队   www.325dzd.com   2006-2025  版权所有
地址(ADD):安徽省淮北市古城东路53号    联系电话(TEL):   传真(FAX):
E-MAIL:   皖ICP备18015666号-2   公安备案号:340600020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