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当共和国迈开了大建设的步伐,一群铁骨汉子来到了淮北这片既贫穷而又富庶的大地。这里只有一座座破败的荒村,这里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可这里有山,有水,有广阔的大平原,有取之不尽的地下宝藏国家急需能源需要大量的煤炭,去点然共和国的太阳。
图:325地质队建队旧址,淮北市李桥
孜《李氏宗祠》
一九五五年我出在濉溪县李桥村,五五年325地质队就在我们家(李氏宗祠)成立。在我不到一岁的时就跟着父母亲来到325队,可以说我与325队是同龄人,也见证了325队七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与325队的感情是挥之不去的。掸指一挥间,70年过去,如今人们已经不大记起他们了。淮北这座闻名华东的新兴能源城市早己是高楼入云,道路成网,绿树成荫。夜晚,万盏霓虹闪烁,周围一片片城市灯火则如同银河散落的星星,几十年的岁月造就了一座生气勃勃的现代化新形能源工业城市,可是也淹没了多少早期开发和创业者们不为人知的艰难岁月。然而,历史确永远记住了他们的名字—325地质勘探队。一支累累历建功勋的地质队,有了他们,才有了淮北平原这座煤城的诞生,有人说的不假,没有他们就没有淮北市现在这风景如画的美景。
那是一九五五年五月,年青的共和国即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景。一支在地质部华东局,普查大队的基础上组建的华东局325地质勘探队成立了,当时职工只有六十二人,他们有的是抗日战争的老八路、解放战争的老英雄、抗美援朝的老战士。
图:一九五五年八月地质队员在测量闸河煤田
一支由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校毕业的一群热血青年转展千里也来到325地质队报到。 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低矮的乡村草舍,墙上弹痕累累,淮海战场的遗迹到处可见。车过烈山,突然看见当年日本人迹留下的废弃井架,一阵惊喜,司机师付告诉他们说到基地到了,下车后看到远去的汽车,他们茫然回顾,没有人,没有路,荒草遍野,落日昏黄。天涯车去远,飞鸿落大荒。陌生的大平原上就他们孤伶伶十几个人,好不容易摸到一个村子一问325地质队,老百姓摇头说:那是个啥地方”。 经过一个多小时路程他们终于到达了325地质勘探队的大队部,大队部就设在代圩乡的李氏宗祠,贫瘠的淮北乡村以满天繁星迎接着这群共和国笫一批培养出来的热血青年。那一天天空万里无云,阳光普照,地质上被命名为闸河煤田的这片辽阔的大平原,当时还沉浸在亿万史前的酣梦中,等待着325地质队的创业者去换醒。
图: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工人们冒着寒冬第一眼钻井按装。
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己经深深嵌进325地质队的历史。濉溪县烈山陆庄,(今杨庄矿附近),一座钻塔屹立在田间,远处传来钻机的轰隆声响彻准北大地,钻头冲破土壤,缓缓潜入地层深处。这看似简单的一钻不但在淮北市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也拉开了开发淮北煤田序幕。一时,酣眠亿万年之久的闸河煤田受到了强烈震动。年度总进尺为一万八千米得到了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表杨,这一年地质队伍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二百〇八人。
一九五六年那年七月的淮北平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十级台风的袭击,钻塔刮倒九部有两名钻探工人在这次台风中牺牲,多名工人受伤,为了拿下大煤田,在钻井工人们的奋战下只用了五天时间就恢复了生产。当时在325地质队党委的动员下,全队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和改进钻头二十六种,大大提高了钻探工效。人们已记不清那位同志的姓名了,只记得也是数九寒冬,钻探工人们不分男女纷纷跳进泥浆池用自已滚热的身体去搅拌那冰冷的泥浆,象后来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铁人王进喜。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什么英雄壮举,当时国家正是笫二个五年计划初施,急需煤碳。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那场大水,漫 天,漫地,整个淮北平原陷入一片汪洋之中,而高高耸立的钻机则象桅杆一样露出水面。钻探工人们在钻机四周筑起了土坎,坚持生产。道路早已淹没,而钻探材料,吃的用的全都送不上去,而钻机一刻也不能停,聪明的钻探工人们将四个大油桶绑在一起用来运送钻探材料,桶在水中浮,人在水中游一漂就是十几里,一时间淮北大地仿拂回到了那洪水滔滔的人类童年。
图:地质钻探工人为了能使战友吃上热饭把饭盒裹在自己怀里,顶风冒雪,为坚守在工作第一线战友送饭。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钻探的。如今一唱起这首几十年前流传于淮北乡村的歌谣,325地质队的人们仍然有说不出来的感慨。那时的325地质队,不管是干部工人,姑娘小伙,那个不是雨天一身泥,睛天一身汗,钻井勘探,全是在野外作业。夏天,烈日炎炎; 方园百里无遮挡;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风来八面,象刀子一般割脸。看着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脸上挂霜,起早摸黑赶往十多里外的钻井去上工的他们,当地农民就会露出很同情的目光,连连感叹的说:“有儿也不吃钻探这碗饭哪”。可我们的地质工人确歌声不断,在渺无人烟的平原上放声大笑,品尝掺和在艰难困苦之中的那一丝创业者的甘甜。
百业待举,万业初兴,在经过两年多的坚苦奋斗,一九五八年三月,325地质队相继提交了闸河煤田详查报告,同年五月,地质部在325队召开了全国钻探工作现场大会,325队在会上交流和介绍了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做出开发闸河煤田的决定,从此拉开一场淮北平原大开发的序幕。
图:六十年代的325地质队《老大门》
一九五九年全国地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毛主席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老人家语重心长的说,我国的地事业非常重要,你们的工作搞不好、一马挡道万马不能前行。并为大会题词“开发矿业”。
一九六九年,325地质队响应安徽省委的指示,在定远县进行盐田普查,次年、发现特大盐田,省地矿局组织开展了大会战。历时四年报告探明盐矿储量达十七亿吨,325地质队获安徽省科技大会集体奖,受到、安徽省领导李德生同志的接见,为安徽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结速了安微人民吃盐靠外省的历史。
图:三八妇女钻机的姑娘们
一九七四年十月一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病中亲切接见了时任325队党委书记吴焕义、总工程师王东爵两位同志,周总理亲切询问了淮北煤田的开发与进展情况,总工程师王东爵同志一一作了详细的汇报。总理听后对325地质队为淮北所作贡献给予了高度赞扬。一九七七年七月五日,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出席全国地质工作先进代表大会的杨任广、唐西恒等同志。毛主席、周总理、华国锋的接见和亲切关杯极大鼓舞了325地质队,广大干部职工备受感动,倍感自豪。
一九八〇年,地矿部部长孙大光颁布嘉奖令,命名325地质队为“功勋地质队“,这是无以伦比的奖励,是历史和人民给予325地质队最丰厚的报偿。淮北市的一位领导同志曾在一次人代会议上说,没有325地质队就没有淮北市的今天。几天后,这句话传到325地质队,不止一个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淮北人民对325地质队所付出的艰辛、和地质勘探工作的赞叹。也为淮北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老一代地质工作者参观七十年前使用过的办公家具
时光如烟,我还记得在我童年,那时家里也没有什么家具,每次搬家每家都是队里发的两个大帆布袋子,全部家当都装在里面。那时不象现在搬家出门都有汽车,当时国家汽油奇缺,要靠国外进口。国家调拨的汽油都要用在生产上,那时325队成立了马车队,所以我们搬家都是用马车,我们与其他两家同乘一辆马车。大约一个多小时,父亲喊了一声:325队到了。这时,我和同车的两个小伙伴高兴的跳下了马车,跟着爸妈各自住进了用茅草搭建的房屋。我和小伙伴们都住在地质大院里,后来分成两个区,但是院院相通。后来又成立了325队职工子弟小学,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又在同一个学校一起学习,度过了我既艰苦又美好的童年。七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如今也到了古稀之年回想起那激情燃烧的年代,做为第二代地质队员我并没有感到苦而感到自豪和荣幸。在我的记忆中,父辈们经常唱的那首《地质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囊,踏上层层山峰,我们满怀无限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宝藏。
图:五十年代至九五年325队杜集旧址
如今,父辈的艰辛历史己被林立的高楼和闪烁的霓虹灯所掩盖,这座日益繁华的城市,也许己谈忘了那些早期开发和创业者的名字。九十年代初325队一些职工还住在五十年代十多平方米的简易平房, 居住条件之简陋,只有去过的人才能感受的到。这里离市区相山不足五公里之遥,而九十年代的繁华和新潮却仿拂远离他们。
一九八九年地矿部一位负责同志来到325地质队视察,正逄梅雨季节,连绵不断的细雨使325地质队的家家屋内泛潮,墙上两米以下水迹斑斑,长满了毛霜。这位北京来的官员被深深地撼动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些城市开发创业者们今天的生活还苦成这样。但325地质队的人们对此似乎安之若素,他们以创业者宽阔的襟怀,消融的生活给予的种种困苦,同时也接受这困苦带来的自豪和荣耀。
325地质队人以他们艰苦卓越的奋斗和创业精神从地下发掘出一座太阳城,给华东地区的工业提供了以无穷的动力,也给城镇乡村点亮万家灯火。如今岁月的风霜早把老一代地质工作者满头秀发染白,在这里特别要提到五十年前,长春地质学校、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校等三十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为淮北平原的开发建设贡献了自已的全部知识,智慧和青春。他们这些早期的创业者至今仍然怀念那早已流逝的艰辛岁月,怀念那平原小村代圩孜两家合住的低矮茅草屋、李桥孜队部昏黄如豆的灯火,就是在那里他们以一系列科学数据,证实了闸河煤田地质构造,煤层的稳定、煤质的优良、储量丰富的大煤田挥去了战争的硝烟,让煤田开发的号角吹的更响。
图:作者与淮北第一钻机长,左二、黄明润、左三、易传本、左四、唐开建
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五十五年后重回建队旧址(李氏宗祠)前合影。
二〇〇七年,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对325地质队领导班子进行了大调整。在省地矿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325地质队紧紧围绕省局确立的地质立局、 地质强队、找矿立功、服务安徽的发展战略,立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为了改善职工的生活环境,队领导多方努力,实施了地质新村,海宫两个居住区用电,用水的改造。筹集七十佘万元资金补贴小区煤气安装工程,结速了小区 无煤气的历史。实施了生活小区的绿化工作,并修建了地质大道,如今大院内外高楼耸立,使整个地质小区的面貌达到整洁、和谐的现代化小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是吹落星如雨。使广大职工真正亨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图:队领导参观一九五五年建队旧址 图:总工程师唐开建接受电视台采访淮北第一钻
二〇二五年,325队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全队职工欢欣鼓舞。五月九日,我又一次踏着老一代地质队员的足迹去观看了,如今在烈山南湖湿地公园东北角,325地质队七十年前遗留下的淮北煤田第一钻遗址,当年的钻孔护菅已是锈迹斑斑,唯有那混凝土浇灌成的封孔标志孤独相伴,矗立在那田野里早已被人们遗忘。为了记住淮北市的发展历史与325地质队艰苦卓绝创业精神,我多次与政协文史委提出树立淮北第一钻纪念碑。2013年经多方协调,终于完成了我的夙愿。也给后人留下了永志不忘丰碑。
图: 淮北市高岳路325地质队办公楼现已拆迁
找矿源,踏遍青山人未老 忆往昔,当年豪气写春秋。 关于325地质队的故事和几代地质队员所留下的不离不弃,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应为后人之榜样,将永远载入淮北市的历史史册。
仰望那巍然矗立的钻塔,它象一座丰碑!不,它象我们地工作者的眷梁,是他们托起了共和国的大阳。钻塔巍然七十年,淮北大地战炎寒。艰苦创业为强国,喜看如今煤海田。
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所创造的光辉业绩,记住他们吧,淮北煤田的奠基者,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25地质勘探队。
图: 淮北市龙山路325地质队新貌
|